我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共成长
信息分类:社庆征文
发布日期06/02/2016


付克华

  光阴似箭,岁月弹指间流逝,一转眼13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一书的翻译让我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论文答辩过程中接到党海鹏主任的电话,马上到出版社面试的情形!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面试时社领导问我的问题!虽然在《世界经济》期刊编辑部的实习经历让我对编辑工作有了些许了解,但是青春年少的我对这份工作依然充满了憧憬和疑惑。
  2003年我到国际合作出版中心工作。在童映华和党海鹏两位主任的言传身教下,我从对图书编辑工作的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图书出版工作流程,再到独立策划编辑一部图书。两位主任的敬业精神、博大心胸以及对后辈的关心提携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在国际合作出版中心工作期间,我们严守国际机构图书出版阵地,除了《全球经济展望》《世界发展指标》《金融与发展》等周期性出版物外,我们还引进了《中国公共财政》《中国企业的所有制改革》《转型: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等有着一定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的图书,这些著作的相关观点和理念至今仍然可以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财政改革中找到。此外,在工作期间我还攻读了在职博士,博士期间的学习和论文写作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单位领导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我想这段时间我是幸运的,应该知足!因为有着手把手教我经验和帮助我成长的同事;有着重视、关心我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单位。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周建明教授的《走进黄羊川》和彭海纳先生的《山·雨水·他们·我》这两篇文章,我第一次知道了温先生、林先生和千乡万才的故事。我不仅为他们对中国和西部的关怀所打动,而且为他们超人的想象力感到钦佩。从那时候起,我觉得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就应该对温先生所开创的千乡万才事业留下点什么。后来我把这一想法和相关图书策划方案汇报给了李乃君副总编辑和郑保华主任,当时得到了两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虽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图书销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从此让我萌生了策划市场类图书的想法,而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类图书必须走精品路线。此时,伴随着博士的毕业,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名幼稚的学生,我要做一名称职的编辑,自强自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随后在郑保华和党海鹏两位主任的支持下,相继策划了《印度能超越中国吗》《气候变化:政治绑架科学》《金钱战争》《股市魔咒》等一些市场类图书,虽然这些图书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离我自强自立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09年我到金融出版中心工作。裴兰英主任是一位做事很有条理并且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的领导,创造经济效益是其重要工作目标。裴主任想尽一切办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关系,找书稿、打市场,不断开拓新天地,使我们的合作领域开展到财政部、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为了资格考试教材能够中标,裴主任带领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测成本、搞预算、做标书、走市场。而且每本书的出版从图书成本核算、出版合同订立到最后的编辑出版,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我们一丝不苟、尽善尽美,与我们合作的机构都对她的工作赞不绝口。
  在金融出版中心工作的两年时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自强自立、什么是锐意进取!让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挫败感也油然而生!而裴主任则对我们年轻同事积极引导,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中找资源、与作者打交道、维护关系等方面,教我们如何利用财经出版社的优势和自身的编辑策划能力积累自己的出版资源和人脉。期间我们出版了中国保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资格考试教材,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等机构的相关图书,策划了《华尔街的变迁》《华尔街的没落》《股市闹钟》等市场类图书。这段时间让我经历了激情、迷茫、忍耐与坦然,所有这些都是第一次经历。而如此丰富的收获如何不让这两年的时间漫长而厚重。
  2011年我到财经教材分社工作。在来财经教材分社之前,我已经与郑保华主任共同策划了《走进黄羊川》《印度能超越中国吗》《气候变化:政治绑架科学》三部市场类图书。这也让我认识到,策划市场类图书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团队的合作、大家的集思广益,需要作者和编辑的精益求精,需要编辑的市场感觉和经验教训!郑主任既放手让我工作,又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我。期间在郑主任的支持下,利用在金融出版中心的工作经验和自身的编辑策划能力,积极维护与中国精算师协会的良好关系,不断开拓新的稿源和合作机构,成功将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机构纳入出版服务对象。自从我加入财经教材分社以来,就将这个大家庭当成了我生存的基础,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会干涸,财经教材分社发展好了,我们才有可能受益;而且财经教材分社有着彼此相携、同舟共济的和谐氛围,还有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这让我乐意为财经教材分社的美好明天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作为财经出版社的一名员工,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了财经出版社的蓬勃发展。自财经出版社转企改制以来,谁都能看出来,我们出版社这只船更大了,发展的步伐更快了。我们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从做好每一件小事着手,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才能跟上出版社发展的脚步,才能为财经出版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与财经出版社共同成长。而我们个人的发展更要依托于出版社的造就、领导的栽培,当我们学会规划自己,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同出版社的长远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那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并顺利实现个人理想,在为出版社创造价值的同时成就个人,与出版社共成长。